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2200字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2200字

字字珠玑,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自己,找到太多的共鸣,被理解的美妙,豁然开朗的安宁,内心的自我拷问……努力看清真实的自己。既包括美好善良的“我”,也包括此一时彼一时心存邪念、灵魂丑陋的“我”。每一个“我”也是一样,有自我的“阴暗面”。
1.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2.几乎没有什么现实生活的交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认知上的共识和精神上的默契。
3.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4.有那么一些人,碰到与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5.一个小男孩问一个被领养的小女孩:“亲生的孩子和领养的孩子有什么差别?”小女孩回答:“妈妈说‘亲生的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而领养的孩子是从妈妈的心里生出来的’。”
6.他们如月光般清亮、如闪电般纯粹,但我们如野草般坚韧、如蝼蚁般顽强。
7.“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爱默生《论孤独》 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
8.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不是一种忸怩作态,或者一种自我中心,出于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或闪避责任的划清界限;这是为了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对方的美,为了在与对方亲密交往的过程中不丢失原有的尊重与敬意。(照镜子~近看,缺点放大。远看有盲点)
9.我们所谓的“休闲散心”,实际上就是逃离人群、避开喧嚣、寻找天地、寻觅孤独。
10.“日新月异”是日常生活的本相,看似单调而千篇一律的朝朝暮暮、日复一日并不使他乏味,他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意趣盎然地宜室宜家,他对生活的热忱无需太多外部环境变迁的刺激,因为他始终有着新鲜的目光、清静的心灵。
11.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再爱你的人也束手无策。
12.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13.“功利之盛”能压倒人,“修养之美”能愉悦人,“灵魂之高贵”能拯救人。“内功”是“成功”的精髓,唯有它能使人发现并创造幸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必然内含着“幸福”,而人生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需要内外兼修,秀外慧中)
14.真正有风度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平易近人却不失尊严、客观公正却饱含仁慈,举手投足之间总带着对事的慎重与明理、对人的理解和关怀。
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而乔装出来的风度则是一个人在竭力掩饰他内心的空虚和贫乏。
真正的“风度”对人性的明与暗有着很深的洞见和同情,对生命的喜与悲有着透彻的领悟和释怀,在欢乐中它是对欢乐的铭记和珍惜,在痛苦中它是对痛苦的承担和宽恕,痛过之后还是善,苦过之后还是热爱生活,像极了木心先生所说的“不知原谅了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15.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自知,知我所能。不卑不亢。)
16.极端”如同“黑白”,非此即彼,太过极致纯粹,“中道”则如“灰”,有近乎白略带黑的浅灰,有接近黑而少掺白的深灰,其间还有各种比例调和之下的这灰那灰种种灰,层次不同,变化多端。(灰色地带有幸早悟)
17.“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18.真正的爱情“爱富不嫌贫”。爱情是心灵不由自主的全神贯注。(当时只道是寻常)
19.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确实如此,她一句不经意的“我还不知道你吗”常能让我心生感动、备感幸运——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
20.不愿意让朋友出面为我们捋平麻烦。在这一点上,友情与爱情十分相似,纯洁、美丽、近乎神圣,那是一种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情感关系,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 mate(灵魂伴侣)承担太多现实的功利之用,因为你爱你的朋友,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掺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
(这就是我想要的“势均力敌”。对不起,是我没做好准备。)
21.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22.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
23.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
24.其实,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于一个人独处之时的“扪心自问”——问一问我们的这颗心:我这么做,“安”乎?——“心安则为之”。
25.真正的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
26.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我的“良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_2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