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4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1400字

有兴趣读《腾讯传》因为作者是吴晓波。读过他的激荡系列书籍,很钦佩他比较客观且说实话的写作风格。没读此书前,对腾讯的印象是QQ、企鹅、微博…我猜大部分人的印象都如此。读过之后,对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由衷敬佩。如果说马云赶上了一波潮流,那么马化腾则抓住了一波又一波潮流。
1、创业公司生存下来靠的是实力+一点点运气
腾讯发家始于OICQ(QQ聊天前身)是抄袭以色列人创造的ICQ。然而ICQ早已消失,而腾讯越做越大。靠的是给用户舒适恰当的体验。这点贯穿腾讯发展至今。在OICQ用户激增而腾讯不知怎么赚钱时,出现了一波又一波投资人,在恰当的时间,救了濒死腾讯,也躲过了互联网泡沫。实力是基础,运气是玄学,也必不可少。大部分创业公司也有实力有想法有内容,却死在了明天到来之前。想起Elon Mask,几个公司差一点点儿濒临破产,自己一次次崩溃…最后靠投资人,靠产品,起死回生。所以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运气决定关键点那一刻是死是活;实力决定你能活多久。
2、解决客户的问题是生存王道
腾讯一直被冠以“抄袭之王“的帽子。战略方针是基于庞大的客户基数,飞快复制其他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做到极致,垄断这个市场。整个互联网行业,包括马云和李彦宏,也以抄袭发家的创业者,却对马化腾的这一策略嗤之以鼻。我猜是嫉妒吧。大多数人只抄了一个产品或想法。腾讯则是对行业内所有有价值的产品不断滴抄袭,又不断滴赶超,一次次垄断市场。回头看,被抄袭的ICQ(QQ聊天)、Kiki(微信)都out了,而腾讯的产品活了下来。根本原因是腾讯不断滴自己尝试客户体验,追求细节极致完美。在原创基础上,基于客户需求,开创离线传输文件功能、语音聊天功能等方便用户的功能。反例是微软的MSN。一款很好的产品、也有很好的高端商务客户群体,口碑也好。到下线为止,都没开发出离线传输文件功能。给客户添麻烦者死。为客户解决问题者生。
3、树大招风 所以只能牢牢抓紧土壤
腾讯成立20年,遇敌无数也树敌无数。从与微软MSN正面PK,到遭受360多次攻击,到后来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众矢之的…除了互联网热点高度重合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抄袭。抄袭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抄得更符合用户需求,当然受欢迎。腾讯在遇到强大敌人时,能化险为夷,还是因为能“牢牢抓住土壤”。所有软件都免费。用户可以任意选。当然是哪个方便,哪个用着好,用哪个。商战中,敌人从来不来自外部竞争,永远是你自己(战略规划、内部协调、整合资源)研发、产品、市场,三者呈铁三角,其中心就是客户。
4、战略和打法可容错,却不许一错再错
商场上,战场上,真正兵戈相见的时刻很短暂。往往双方实力相当。允许你有小小的判断失误。但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如果其中一方出现误判,很有可能再也没有和对手兵戈相见的实力。比如,网游盟主盛大,在网游板块先行一步的情况下,出现战略失误,全面布局打造“网络迪斯尼“,经营成本上升、聚焦模糊,再无和腾讯交手的实力。反之,聚焦某一领域,满足目标客户需求,打造细节极致,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存法则。只看见一只鸟的人,才有可能把鸟射下来。
最后,以吴晓波对马化腾、马云、王志东等互联网开拓者的描述做结尾,很正能量:“这些创业者置身于一个横空出世的信息产业之中。从第一天起,他们就是全球互联网浪潮的一部分,他们没有自然资源、权贵关系可以凭借,也无须与政府进行任何的寻租博弈,而且一开始,他们就把陈腐而霸道的国有企业集团逐出了竞争圈。因此,这是天生的全球化一代,是在阳光下创业的一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