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000字
什么是爱情(一)
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大学毕业二十年后才第一次读这本世界名著,还读得这样缺乏耐心而拖沓,常常盯着文字发呆,脑子时而一片空白,时而飘忽茫然,时而混混沌沌,有时觉得自己变成了爱做梦的艾玛,有时变成了又傻又蠢的包法利医生,想细致感受福楼拜工笔下丰富细腻的自然,它们是如此的色彩丰富线条变幻点染细致诗意盎然,可无论读多少遍,脑子却总是只留下一些的漂浮闪烁的印象,想清晰地看见法国外省逼仄肮脏又庸俗的乡镇,可眼睛总是被那些街道、市场、广场,小巷弄得含糊浑浊,对于包法利的夫人艾玛那些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飘忽细腻热切又变幻莫测的思绪,总是不耐烦,对于那些家庭环境的细致描写也欠缺耐心,常常反复读几次,才稍微有点画面感,可一往下读,刚形成的画面马上便又模糊不清甚至消失净尽了,有时真忍不住暗暗生福楼拜的气:老兄,你也实在太细腻太自然了吧……总之,读这本书,让我不得不承认,我实在是老得可怕!因为眼花、思维堵塞、心灵呆滞……
过了四十,才读这样一本传世名作,是有原因的。年轻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激情,意味着追求,所以,我一直喜欢挑选充满激情和力量的书籍来看,吸引我的书,必须有一个拿破仑式的形象,有旷野,有大海,有高山,有辉煌的太阳灿烂的星光,年轻时候,无法忍耐平淡、庸俗、琐碎、丑恶。《包法利夫人》在艺术上是辉煌而灿烂的,但它工笔描绘的就是一个平淡、庸俗、琐碎、丑恶的世界……
对于艾玛,在所读评论中,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把艾玛指斥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堕落的道德败坏的女人,一种是同情艾玛的不幸,进而赞赏她的热情浪漫勇敢,前者把艾玛的悲剧全归咎于她个人,后者则全归咎于社会,而大多评论都是把两种意见进行综合。对于艾玛,我的感觉比较复杂,而且一变再变。
福楼拜笔下的那个世界可说是完全没有活气的,所有的人从孩子到老师到老人,从农民到市民到官员、神父、名医都无一例外地从灵魂的深处散发着人性的丑恶,无聊、庸俗、自私、虚伪、唯利是图、耽于淫乐、落井下石……许多人设下陷阱诱惑艾玛,占她的便宜,许多人在欺负夏尔,无视或利用他的善良,这里没有真正的同情和友好,没有正义,没有美好,没有梦想,没有追求,这是个令人非常厌恶的半死不活的压抑的世界,从这个死水(还衍生了许多蚊子苍蝇泡沫)一滩的世界跑出了一个“□□”,艾玛的出轨和疯狂显得很耀眼,她的不顾一切追逐心中的梦幻和身体的欲望,仿佛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环境中飞起的一朵灿烂的水花,艳丽了整个夜空——她的思想那么疯狂,她的浪漫那么不着边际,她的爱那么热烈,她的欢乐那么酣畅,她的痛苦那么激烈,她的脾气那样极端,她的谎言和恶劣那样张狂,她对上流社会的浮华和享乐那样渴望,甚至她的死也那样触目惊心的惨烈,这一切的永不宁息激情,把艾玛烧得疯狂,最后烧死,福楼拜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同情她,在当时的社会,《包法利夫人》的出版虽引起教会的攻击,并以败坏道德告之法庭,但最后《包法利夫人》胜利了,它的胜利与其说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如说是被压抑的法国人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和对自由快乐的渴求,艾玛的行动实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这个角度看,艾玛是一个值得同情甚至钦佩的女子,因为这时艾玛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女人,而是代表了一种生活的现状和人们渴望的方向。
这也是福楼拜的“现状”和追求的方向。福楼拜的人生追求可说有三大块:精神爱恋,□□狂欢,文学梦想。对这三个梦想的追求是那样强烈,他希望三方面都得到完美的境界,他又清楚三者之间若有牵连就会破坏这种完美,所以他的狂热的爱情梦给了两位夫人(别人的夫人),一个从十五岁开始,爱恋持续终生,一个是成年后与一女诗人十年书信往来,对这两个女人,他一生保持着纯精神的柏拉图式爱恋,就算女诗人的丈夫去世,提出结婚,他也拒绝了,他认为一旦在一起,美好的感觉就会受损。他纵欲,常常流连于妓院,包括男妓和女妓,并因此染上了梅毒,晚年还经常用水银清洗自己的身体。他视文学为信仰,害怕女人、孩子、家事分掉他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终生未婚。他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确实如此。
艾玛和他一样富于浪漫主义思想,一心追求超凡脱俗的爱情,也追求□□的狂欢,但她是女人,她试图把爱情和欲望融合在一起,但她身边的那些鄙俗的男人最终都只满足她的欲望,而她的爱情梦想确实是个无底洞,是谁也满足不了的,这也许也是福楼拜本人困惑的地方,所以他不敢像她那样让无穷无尽的精神梦想和爱欲寄托在同一个对象身上。艾玛的梦想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从这些男人的身上飘离,当它是一个她塑造的幻象时,他是无以伦比的,当它具体到一个肉身时,她的快乐便减半甚至消失,从这个角度看,包法利夫人并没真的爱过哪个男人,她只是爱了她的梦想,爱了爱情本身。虽然她是真心在爱,为了她的爱情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但是她的爱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从身心灵的角度看,福楼拜都尽情极致的放纵又克制地享受了,达到了,艾玛没有灵,她以为她的爱情是身心的结合,实际上却是分离的,最终明白大家都没有“心”,她只是得到了低级□□狂欢后的羞辱,心虚空了,身最终也死亡了,她失去了一切,或者说,她从没得到任何。福楼拜对她的悲剧当然掬一把同情的热泪。
很有讽刺意义的是,书中处处充斥着“爱情”两字,却从未出现真正的爱情,这里的“爱情”充其量也只是□□,或者因为□□而同时具有了某些爱情的特质。相信爱情的人,要不是骗子,如鲁道尔夫、莱昂,要不是瞎子,如艾玛和夏尔。
文中也充满着“应该”,艾玛以为,她应该得到最极端长久的快乐最浪漫奢华的幸福,包括许多周围的人甚至夏尔也认为她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多,原因是她漂亮聪明“优雅”,外形成了幸福的条件和筹码,一个人必须自身有资格配得起自己想要得到的,艾玛的资格只是漂亮,那么她得到的也只能成为男人的玩物。
因为对艾玛的同情,大多人都在批判夏尔,因为他平庸,又蠢又笨,既没能力又没情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窝囊没主见,似乎他是造成艾玛不幸的主凶,艾玛就因为他无法给自己创造奇迹而鄙视他,欺负他,背叛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条法律认为,笨人就一定得被聪明人鄙视和欺负,艾玛表现的首先是极度的自私和利己。如果说这部小说有一个真正善良的人,那就是夏尔。他对一切人都好,他把对别人好放在对自己好之前,只有他会尊重包容别人,只有他会自我反省,只有他会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虽然他无能又没情趣,但是他处处容忍照顾甚至迎合艾玛的情趣,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她是他的一切。虽然如果社会都只充满了这种人,那么这个社会是没有生机和前途的,但是至少是和谐温暖的,而且难道社会中大部分人不都是平庸的吗?夏尔何罪之有?
许多评论者认为,夏尔没有真的爱艾玛,因为他走不进她的内心,无法照顾她的感受,给她她所需要的生活,但是虚伪的艾玛坦露了她的真正想法了吗?事实上,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努力来爱着他,在她临死的床前,他跪着呜咽:“难道你不快活吗?是不是我不好?可是我已尽了我的力量了!”他们的问题是根本不是一类人,根本不合适,一个最聪明的和一个最笨的人在一起,一个最爱做梦的和一个混沌实在的人在一起,这种组合是一个悲剧,但不应该由笨的混沌的一个来担负不幸的责任,他就这么不解风情,他就这么愚笨懦弱,他就这么诚实和傻,他的天性如此天资如此,你要一只公鸡和一只凤凰呆在一起,一天到晚埋怨这只公鸡为什么不变成一只凤凰,是不是很可笑?艾玛是可悲的,夏尔更可悲!福楼拜故意让一个善良的也是书中唯一的好人和艾玛在一起,表现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悲哀,这两个人同床异梦,咫尺天涯,一个耍尽手段背叛,一个费尽心机讨好,一个拼命花钱出轨,一个拼命赚钱给她挥霍,一个觉得对方是制造自己痛苦的罪魁祸首,一个认为对方是自己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唯一,一个对另一个的关怀体贴生气不耐烦,一个却把另一个的造作、虚伪、不耐烦、生气当成是体贴和爱……这两个人最终先后死去,第一个因别的男人而死,第二个因第一个而死,她欺骗他一直到死,他怀念她一直到她死后许久,直到无意中发现她的情信,最后他怀着对自己的抱怨和对命运的接受而不是对她和她情夫的恨死掉……这部小说不仅哀悼有热情和浪漫主义思想的人,也哀悼平庸但善良的人,而其他一切安然无恙的或者得势的飞黄腾达的人都是冷漠自私卑鄙龌龊的丑恶之人,这个社会是不是不可救药的腐败?
当社会黑暗腐败得让人窒息的时候,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大多人会一边抱怨一边厌恶一边随波逐流,书中的人物基本也就如此,只有艾玛是反抗的,她反抗的结果是导致死亡。因为她是以极恶来反抗,极恶必然要被消灭,极腐败也决不允许反抗。福楼拜就算再同情,艾玛也必须死。这就是现实。艾玛是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