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读后感1200字
这是一群不敢归家的孽子。黑夜为他们穿上了华贵的霓裳,有一股股的暗流怂恿着他们去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着堕落之中的片刻欢愉。而在白天的时候,他们只得待在他们的“家”中,起初是公园的莲池之畔,然后是名为安乐乡的酒吧里,最后是傅公的家里。
他们活脱脱是一群漂泊无依、永不驻足的青春鸟。
这群人的故事,无一不被肮脏污秽和泥泞所覆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李青经历了妈妈的背叛、弟弟的死亡和父亲的驱逐;小玉一直在寻找抛弃他和他母亲的生身父亲,辗转流离到异国他乡;老鼠经常被哥哥打的直不起腰来,却依然偷客人的东西;吴敏为了一个喜新厌旧的薄情客自杀……白先勇在故事的开头说:“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的。他们或满身污浊,他们或沉堕无为,他们或不容于世,他们或背负沉重。相同的是,他们的心中,因为尘世中人带给他们的累累伤痕,充斥着无助、防备和绝望,甚至空洞而没有信仰的灵魂。
然而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一群被现实磨砺得满身疮痍的人,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也如世人所揣测的那样妖邪——世人管他们的安乐乡叫作“妖窟”。相反,他们互相依偎取暖的同时,也展露出了人性中本应拥有的品质。让我深觉有趣的一点是,白先勇在书中常常描绘那些邋遢肮脏的景象和人物,就连主人公也不能幸免。这不仅仅是审丑方面的一点趣味,更是为人性的展现做的铺垫——往往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在光辉明亮的高堂上,人性只是平常的摆设,也因此变得冰凉而不足为道。而只有在泥淖中、阴沟里、逼仄的充满秽物的小巷角落旁、油腻肮脏的犄角旮旯边,人性的一点点布满沧桑的面孔才会被发现、被放大、被显示出它的弥足珍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李青在看望他病入膏肓的母亲时,白先勇描绘母亲的情状:“她身上透着一股呛鼻的药味和汗臭。我把她放在痰盂上,痰盂里已经装满了半盆黄浊的尿液,我进来时闻到那股奇异的腥膻,就是那里发出来的。”其实李青从小受到母亲的厌恶与白眼,又遭到了她后来的背弃,可以说他一天都没有享受过母亲的照料和温情,但是他依然叹息着像所有为人子女的人一样,在卧榻前尽到照顾母亲的最后一点孝道。他不是圣人——他可以有叹息、可以有矛盾、可以有不情不愿,但是最后他依然这样做了——这是最最平常的一个点,却让我看到人性的光辉在闪烁。
或许我们可以为那些人间大爱所感动,诚然那些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轰轰烈烈之人是怀着一腔炽烈高唱人性的礼赞,却并不能时刻出现在人间,或者说,那些离我们太过遥远,遥远到需要仰视。而在普天之下,每时每刻都正在发生着的,正是这些拖曳着沉重身躯、无所依归的青春鸟们,与和他们一样饱受了生活之苦的人们带来的点点人性的微光。这才是即便人生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却依然甘愿生而为人的源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孽子》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