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帅叶剑英》读后感1500字
都说叶剑英是穿越过去的,因为每逢紧要关头,他总能作出最正确的抉择,一生也从来没有“站错过队”。这一点,我也是有些好奇的。不过,真正促使我关注叶剑英的,是因为最近看了电视剧《海棠花开》——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我被剧中叶帅的形象打动了,于是阅读了这部近五十万字的《叶剑英传》。有了这么一番了解,我似乎明白叶剑英为什么能够“穿越”了。
我想,最主要的是,叶帅是有大德之人,所以在作出选择时他能顺大势、应潮流,避免方向性、根本性错误。李老说,他专门研究过江青,江可谓我党数一数二的才女,只是立场和方向错了。说白了,江青等人,不是智慧不足、能力不济,而是德行有污。常言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守大德者,为生民立命者也。有了这个基础,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孙中山广州蒙难55天的日子里,叶剑英始终忠于职守,率领士兵护卫;当国共合作破裂,他却放弃大好前程加入共产党;为什么毛泽东一度式微,叶剑英却能矢志不移追随;为什么林彪和“四人帮”一度权势熏天,叶剑英却拒绝与之合作。我想,叶剑英是符合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这个标准的。而做到这一点,又何愁无往而不胜呢?
叶帅也是有大智之人,所以在作出选择时他能明大是、辨大非,不至于遇事而乱、临事而迷。最有智慧的人,就是什么时候都不放弃学习,时刻都在提升自己。青年叶剑英即深刻认识到:“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于是他成为云南武学校第十二期学生,决心学得文才武略,将来在疆场上一吐英雄豪气。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座右铭:“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在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他还在学习日语!超群的见识、过人的努力,练就了过人的本领和智慧。
叶帅还是有大功之人,所以作出选择时有资本、有后盾,不至于求告无门、孤立无援。人生的抉择,靠投机取巧、刻意钻营,或是仅凭运气,固然可以有一时之功,但要无往不胜,恐怕不行。叶剑英最大的功劳,是张国焘武力解决密电问题和粉碎“四人帮”,做成其中任何一件,都够用一辈子的。同时,接管北京、广州,任职训练总监部,创办军科院,主持军委,履职全国人大,都是多有成绩的。有功劳,就是雄厚的资本,便有了广泛的资源,有利于作出更好的选择;有人认可支持,不至于独木难支;哪怕是偶尔选择错了,也是会被原谅或是赦免的。
叶帅的大公无私,也是让人感佩的。这种无私,不仅在他放弃了国军的高官厚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晚年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心中无私天地宽,天地都宽广了,视野还会狭窄吗?方向还会错误吗?道路还会崎岖吗?
我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的自控能力。他经常用“力戒骄傲”四个字要求自己、教育别人。他引证古语“满招损,谦受益”,“良贾深藏如虚,君子盛德若愚”来自勉。他教育子女“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在给叶选宁的信中写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一生谨慎低调,居功不自傲,是能免除很多的灾祸的。
叶剑英能够“穿越”并成功,绝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大事临头时的抉择问题,而是当需要抉择的时候,他有充分的准备,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回旋空间——因为,他本身是个强者,能够一定程度上左右时势,而是不是单纯被时势所左右;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选的选项。
当然,人物都是多面的、复杂的。因为是叶剑英亲自创办的国防科技大学主持写作的叶剑英传,自然全是溢美之词,叶帅的功绩变得无限大,人格变得几近完美,结了多次婚也一笔淡淡带过,这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叶帅某些抉择的背后,当有一些不鲜为人知的因素在起作用,书中没有提及,估计这些也是我们学不来的,那又何必去过于关注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元帅叶剑英》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