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3:掠宝清单》读后感1000字
在亲王《古董局中局》系列中,这一部和第1部我最喜欢。
主要是喜欢许一诚这个人物:有能力,但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有谋略,但光明磊落,不玩阴谋诡计;心中有大义,有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君子之风。
书中的一个故事,我很喜欢:在《秋水篇》里头,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话说在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鹓雏。这种鸟极爱干净,不是梧桐树它不落,不是山泉水不喝。正巧一只鹞鹰逮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正要吃,看见鹓雏飞过,生怕它过来抢,就抬头‘吓’了一声,想把它吓走。”
还有就是在这4本书中,作者一直想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在战乱的年代,内乱的时期,有很多文化瑰宝国人没有能力保护,或者没有条件,没有技术保护,甚至被自己人破坏了,还不如放到珍惜这些文化的国家去,最起码,这些宝贝还留存了下来,总比毁了强。作者借年轻“黄占武”的人物表述了这种思想。也想借许一诚之口回答这个问题,但最终还是没有交待清楚。这的确是非常矛盾的,我在看书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哪个战乱的年代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我的思考是,这种说法是那些想抢占中国文物的文化侵略者的借口,谎言,如果真的是想帮助中国,如果文化没有国界,他们应该帮助中国来完善,来保护,来研究,而不是据为己有。
当然,在某个时期,中国人糟蹋自己祖宗的东西,非常的无知和可惜,但这也不能成为倒卖文物给国外的借口。
书中人物对待文物的态度大概可以分为3类,一类以药慎行为代表,认为那就是“物件”,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已,对其没有感情;这一类的人可以包括“孙殿英”之流,为什么?因为他们也认为文物只是物,和烟土一样,能带来丰厚的收益;一类以“赵教授”(在其他3部中出现的人物)为代表,“爱物成痴”,可以不顾一切,只要能欣赏物,可以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甚至自己;最后一类则是许一诚为代表的“文物文化派”,把文物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和国人精神结合起来。一件文物不仅仅是“物”,更是文化,是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说,更能解决作者提出的疑问,作为“物”,在国外的博物馆还是国内的博物馆,都无所谓;但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则不应该使其流落海外,应该留在它所承载的文化之中。
纵观该系列4部书,亲王在人物的驾驭能力上还是有点欠缺的,主角,配角人物性格都非常单薄,还是主要为故事服务。所以亲王只能是一个写故事的好手。
为好看的故事打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古董局中局3:掠宝清单》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