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心得体会
开头结尾对于历史的一些回顾值得一看,第二部分关于职业选择、自我认知的话题对我也有所启发。但也仅限于此。作者自身受过精英教育,之后又成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这样的经历给了他对这种教育体系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局限了他的眼光使他的观点变得偏激和理想化。另外,美国高度自由而又发展受限的资本主义国情也是他激进态度的来源。文字固然有着经典议论文式的充实有条理,其逻辑却时常站不住脚,为了说服读者还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作者极力提倡博雅教育,我读后却觉得这种大量阅读人文经典、剖析总结提高思考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适合中小学和大一。作者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知识的硬需求:医生需要8年来培养对医学的熟悉和技术的熟练,程序员必须码够代码才能提高编程能力,工程师的基本功和实操经验也不可或缺。大学固然是最后一个能让学生沉淀下来认识自己的机会,但它同时也是进入职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对学科对行业的熟悉感,也必须学会和人相处、和自己相处。这样说来,精英学生的焦虑也只是一个成长的阶段,只是不理智无目标、专心成为精英的理念不可取罢了。大学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是个老问题了。转换一下视角,把大学看作一个培养学习能力、引领你进入社会的地方,这种体系还是不错的。进入社会后并没有人会像老师一样教你,而大学让你学会怎样去利用资源、去自学提高能力。大学里有众多优秀的科研学者和行业精英,还提供了众多的书籍软件资源和实习交流机会,都看学生的把握。学校也有设立专人可供咨询和指导。人们确实需要转变“好学者就是好老师”的既定印象,但就学校而言,我还是希望好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排课少一些。而擅长教学、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老师则排课多一些,提高待遇之余少一些科研压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