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艺术随笔杰作,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20多年来多次重版,为余秋雨赢得巨大声誉。文字非常流畅,和文化大散文一样过瘾。本书是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作者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简洁、轻便而又富有质感的理论框架,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会到艺术创造的深层奥秘。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读后感 第(1)篇- 两大隐秘结构
-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 无法得出一个结论,总结,没有正确的答案,是两难的,两方面都“理由充足”,正如老人与海,无法评价到底是胜利还是失败。
* 又如伽利略传,为了保住性命,伽利略屈服于宗教,从而误导了科学许多年,而后又却再次有了重大发现,那到底屈服是对还是错,没有答案。
* 在艺术创作中,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方位”。
* 艺术的任务之一就是发掘出这种两难
* 黑格尔称其为“二律背反”
-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 伟大的作品都具有“泛化误读功能”,他允许各个层次的读者喜爱他,产生美的感觉。
* 正如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只觉得好听,而完全没有领会其中的宗教精神。
- 艺术眼光
* 艺术的眼光应该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应该是士兵口袋无意漏出来的合照而不是为了利益的战斗。
* 又如按历史眼光,王昭君远嫁异邦这件事,带来了两个民族多年的和平,这当然很好,却不是艺术眼光。艺术眼光必须关注她远走边荒的凄楚身影,尤其关注她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按照当地习惯嫁给自己儿子这样的悲剧。
- 人生意识
* 现代艺术家的人生意识,对一系列非人生化的理念——历史、自然,以至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全都作出人生化的处理。
* 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法国、意大利、阿尔及利亚三个国家在1983年合拍的电影《舞厅》,可说是这种追求的杰出代表。这部电影,通过一群舞客在一个舞厅里的长期交游经历,概括了法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各种历史风波,让这些舞客承受;倒过来,人们也从这些舞客身上,看到了历史风波。人们从青年时代步入舞厅开始,就连续不断地跳,从法国的萧条跳到法国的复兴,从战火伤残跳到暮色苍然。半个世纪,法国像一个人一般走过了一段自然发展的路程,电影艺术家们就干脆让一组人生与法国历史相对应。半个世纪,一群舞客从20岁一直跳到70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现代生命史,悲怆、坚韧、幽默。
* 大自然,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把自然、历史、人生融于一体的佳作中,特别耀眼的是美国导演科波拉的影片《现代启示录》。 在越南战争中,一位叫威拉德的美国军官奉命去访察另一位美国军官库尔兹在湄公河上游丛莽地区的所作所为,因为有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