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克莱因文集(共4卷) 读后感

克莱因文集(共4卷)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继弗洛伊德后,极具影响力的女性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窥探儿童心理世界的经典之作。

克莱因文集(共4卷)在线阅读地址

克莱因文集(共4卷) 读后感 第(1)篇

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属于你自己的某部分(黑塞)

其实黑塞的话正是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投射”概念的一种体现,克莱因是客体关系创始人,在她理解里,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感觉没有知觉,它的经验是碎片状的(孤立的感觉),后来慢慢整合,形成知觉。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中间状态,叫“分裂”(其实是“半整合”),把事物分为好的和坏的,把好的留在心里,把坏的投射到外界,克莱因称之为“分裂-偏执位”。大约五个月后,继续整合,发现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是同一个事物,因而产生“矛盾情感”,进入“抑郁位”。再整合,形成“恒常客体”(3-6岁),爱和恨都弱化,矛盾情感缓和,但有的人一直没有完成分离和个体化(恒常客体,整合),表现为人际界线不清、非黑即白,见于边缘状态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人际界线不清表现为人我不分,以己度人,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称“投射性认同”,常见的形式:

1:控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图做。

2:迎合:事事顺从别人,没有自我,导致别人自我膨胀。

3:依赖:表现得很无力,诱导别人为自己负责。

4:情欲:用性诱惑别人。

以上都是自我或者儿童阶段并没有很好自我整合而产生的某种障碍,其实生活里,我们也无时不刻通过不断地运用投射,内射或者分裂等机制去控制强烈的需求恐惧和焦虑,使得自己感到安全,并建立客体关系。在这里客体常常是我们幻想和安全的需要而被建立起来的,其实无论是边缘型人格趋于进入融合状态时在寻求理想时混淆好与坏,还是自恋型人格却躲避在堂皇的自我之下。两者其实都在恳求着生命初期母-婴合一的完美关系状态。我们其实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很多情感障碍和儿童阶段未能很好地度过有直接的相关,以至于所有好的或充满抚爱的关系被排斥在自我之外,而坏的,无尽的饥渴与贪婪却固着在自我内部。

克莱因书依然晦涩,对于客体关系有兴趣的,我还是推荐米歇尔的《精神分析之客观理论》以及奥登的《心灵的母体》两本书,都很适合非专业人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克莱因文集(共4卷)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