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哲学·科学·常识 读后感

哲学·科学·常识

作者:陈嘉映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验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吗?人们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科学之外,还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回到我们探求真理的本意:我们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哲学·科学·常识在线阅读地址

哲学·科学·常识 读后感 第(1)篇

看完《科哲常》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写个读感,只是最近一直心不大静下来,而且我虽读了几本哲学书,但整体还是感到茫然。
我不太赞成书里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是因为读了一遍《易经》,感觉确实是非常高深的智慧,而且是融入了各种哲学的,甚至科学,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划为一类的,但是真正去了解易经,是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不是一般人都能领悟里面的智慧,所以易经需要较高的门槛,再加上古人文字隐晦,古文意义到现在经历了太多年,字面都有了难度,更何况深入地思考。
而西方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历史,是比较系统地发展起来,虽然也不是太过容易理解,但比起中国古代哲学还是容易些,也易于传授。随着科学在西方的发展,哲学又有了根本性转变。
如果简单说,科学是知识,哲学是智慧,常识是经验,估计是太过轻率了,这三者是互相依存和影响的。如果说科学是本质,常识是表象,哲学是透过表象发现本质的过程,我现在还是不敢冒然去说,我只能说现在读的书太少,还需要深入学习。
另外我想:认识自我,不论是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我去认识世界的本质,还是通过认识世界的本质来了解自我的本质,这两个方面应该都是哲学家在探索的。
看过一个故事,说老子50多岁时,因为身体不好产生了思考,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小世界,应该像大自然一样,于是根据自然规律打坐调息,就有了现在的“气功”,他的身体也慢慢好了。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难以以经验去理解的程度,但是我看过几期物理学的科普节目,觉得也是相当震撼,仿佛物理学能够完美诠释哲学,都是非常美丽和智慧的。科学家的探索和贡献亦是非常伟大的事业。
所以牛顿自认为的自然哲学我认为亦是对的,我觉得哲学似乎更应该是探索科学的过程,而非结果。
我理解或许太过浅显了,毕竟我读的书少,会努力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哲学·科学·常识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