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内阁就是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吗?皇帝不管事国家也不会乱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君主立宪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不管事,因为明朝皇帝一直握有决策权。

那么何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呢?

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独裁的一种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通过颁布宪法,限制君主权力,实现共和政体的一种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最典型的是英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是国家形象的象征。而英国的行政权在首相及内阁手中,英国的立法权由议会掌握,而司法权则由法院掌控。

对于君主立宪制政体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权力都来源于宪法,而明朝所有的权利来源是皇权,二者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下面我们来详细说明。

明朝内阁出现的原因极其发展

明朝内阁出现的始作俑者是朱元璋,他在处理胡惟庸一案时不仅干掉了胡惟庸,顺带着葬送了传承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本人对丞相这个官职很不感冒,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偏偏要有人指手画脚,因此他想做独裁者。

朱元璋将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而他也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每天批奏折都要批到深夜。

朱棣也是有心要做个独裁者的,但是朱棣非常喜欢御驾亲征,而这也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是朝廷里的事务不能总跟在他后面,于是朱棣成立了一个帮助他处理政务的机构,内阁。

初期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助手,类似于今天公司领导的秘书。而且朱棣紧紧将决策权握在自己手中,将行政权交给六部,仅仅将议政的权力交给内阁,让他们就某件事给出处理意见,然后再由朱棣决定是否执行。

但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的,在仁宗和宣宗年间,内阁的权力逐渐上升,司礼监将全国的奏折等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而这个也被成为票拟,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而这一环节也被成为批红,最后下发。

而且在明宣宗时期,为了应对文官集团的不断壮大,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教太监读书。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教太监读书。

而皇帝有时间太忙顾不过来,就会让太监帮忙批红,这也是宦官乱政的开始。

嘉靖时期,将大学士的位次安排在了六部尚书之前,其地位大大提高,而内阁也正式压过了六部。

张居正在位期间,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平衡的对象不同

因为丞相是太祖朱元璋废除的,因此明朝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恢复丞相这一官职,但是这不代表明朝的皇帝就没有了对策。

君主立宪制平衡的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而明朝平衡的是皇权和相权,并始终保持皇权的至高无上。

因此,宦官和内阁天生对立的。

与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首先,明朝的内阁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且形成时期过长。

自朱棣开始,到万历时期发展到巅峰,明朝的内阁始终都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而且形成时间过长,与英国等国家通过革命确定的正式机构不同。

其次,明朝的内阁始终处于斗争之中,且受到司礼监的制约。

自实行三省六部制以来,六部直属于尚书省或者是丞相,而朱元璋将丞相废除,使得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的出现,使得六部上方又多了一层枷锁,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内阁并不是六部的直属领导,六部也不需要对内阁负责,也就造成了内阁与六部的矛盾重重。

另一方面,明宣宗教太监读书以后,明代的太监也成了知识分子。而且明宣宗朱瞻基将皇帝的权力分为了两部分,票拟和批红,分别由内阁和宦官掌握。

这就使得内阁的阁臣们虽然厌恶宦官,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张居正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配合,将票拟和批红集于一身,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明代的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阁权力来源于宪法。权力本质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并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朝内阁就是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吗?皇帝不管事国家也不会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