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座城市四十年的常与变。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琦瑶的上海女人一生的故事,从“沪上名媛”的闪亮登场到被人残害的狼狈落幕,她像是处于一个热闹舞池,在华丽的舞步的催促下与身边的人短暂的相识又分离,想要奋力抓住最后一个依靠却为此丢了性命,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始终与她命运的变换携伴前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四十年的时光跨度足以是一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弄堂里巷看似盛不下这庞然大物,可它的触脚早已潜入王琦瑶生活的角角落落,牢牢地捆绑住了她。
「长恨歌」精彩书评 第(1)篇
这是一本基于一座城市的小说,却又带着散文的意味,王安忆的文字是暧昧的,精巧的,细致的,同样沾染着这个城市的气息。这个城市是上海。
弄堂,流言,鸽子,……这是上海,吴侬软语,衣着讲究,也是上海,她是女性的,暧昧又保守的,她在时代里历经了太多的风雨,变革太快,几乎让她经受不住,她的繁华几近喧闹的气息,努力向着世人眼里繁华都市的标杆靠近,可骨子里仍旧有尚古的意味,正如书中的弄堂,它是上海的托底,上海不夜的光与线,明与暗都是以它为基底的,浮于其上的。书中最后说到弄堂也渐渐衰落了,上海的繁华已经渐渐地脱开这些太过老旧的东西了。可这没了根的繁华究竟怎样,未来如何,我不知晓。
王琦瑶是上海名媛里的一个缩影,惜美,时尚,她超脱于时间,却又囿于时间的囹圄,她的美是精细的,家常的,不惊艳却细水长流的美。她一生颠沛坎坷,却又无一不是随波逐流,片场,拍照片,沪上淑媛,爱丽丝公寓,沙龙,跳舞,衣着……她的一步步选择把自己推到一个无可转寰的地步,应了外婆那句一步错,步步错。可是这又何尝不是时代的错,我们如今向着世人所谓成功的光鲜的生活努力,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那是否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是难以选择的,王琦瑶选择每一步的时候不也没觉得自己有错吗?只是第一步选错了,后面的路也越来越窄了。如果我是王琦瑶,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我也不保,能做出比她更好的决定来。
王琦瑶一生命如飘萍,生来美丽,一辈子活的也够美丽,可最终却丑陋的死去,吴佩珍嫁了人,蒋丽莉一生都在抗争,幼稚而悲戚,严师母婚姻不幸,薇薇远赴美国,张永红挑来捡去,却遇人不淑,间接促使了王琦瑶的死,而这里的男子,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都是让人厌恶的,要么醉于权威操控感,要么薄情无耻,要么优柔寡断。可是啊,可能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啊。可能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是局外人,看着书里别人的人生,又过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什么样,怎么选择,谁又知道呢?但,请掌控好自己的人生,才不至于被他人插足而影响,时时刻刻,勿忘本心。
「长恨歌」精彩书评 第(2)篇
记得上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学的就是王安忆的《外婆的熊皮手套》。王启民老师用粘着粉笔灰的右手捏着书,一板一眼铿锵地领读。王老师的声音有点让人出戏,过于高亢有力,不太适合课文温柔的情绪。回到家里,是个微凉的夏夜,老屋开了窗,透着晚风一个人坐在桌前复习,那时候更能体会课文的意境,自己是被深深感动了的。多少年后上了大学,喜欢读小说,得知《长恨歌》获了茅盾文学奖,心里想,原来就是那个写熊皮手套的王安忆呀!王安忆的名字很特别,看了便不能忘记。但是那时候年轻的自己,是读不了《长恨歌》的,看了开篇就放弃了。这样的文字和熊皮手套相比,差异大得不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2005年在泸州,电影《长恨歌》上映,约了朋友去影院看。那天记得是飘着点小雨,但电影情节看不进去,感觉有些混乱。剧中的男男女女总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忽的爆发了,忽的时光就切换了。加上自己也不在状态,电影看了个囫囵吞枣。演员倒是都不错,郑秀文、梁家辉、胡军、吴彦祖、黄觉,还有黄奕。那时候的黄奕真漂亮,远远超过郑秀文的,奇怪她就是演不了女主角。然后就是最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完,了一下年轻时的夙愿。初读依然艰涩,后续则不可自拔,被勾着一口气读完。心情沉重的,简直难以呼吸。如此崎岖坎坷的人生,自己是无论如何不愿尝试的。可是,人生却被王安忆写尽了——回忆每个人自己的历程,仔细品品,不就那么回事吗?我们遗憾什么呢?挣扎什么呢?追求什么呢?痛苦什么呢?王安忆略显卖弄的文字也好,有嚼劲,值得一读再读。故事情节推进也慢,并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更加配合了那文字。所以随意哪一段掏出来,都可以反复读、反复咂摸品味的。就像村上春树读《漫长的告别》,有时候可以整体重读,有时候可以节选细读,就像站在一副画作前,或远观或近玩,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我想,我终于又找到了这样一本值得长久玩味的作品。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时翻起,有时候品味那华丽的文字,有时候感慨一下那无可奈何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长恨歌」精彩书评(2)篇